国际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workshop 2024年春季学期第1期(第二组)

研究生workshop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管理学院主办。主要内容:一是研究生报告前沿或经典文献,二是研究生报告自己的研究或研究设想。论坛宗旨是:为学院师生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浓厚学术氛围;通过对经典论著或前沿文献的研讨,拓宽研究生的理论视野,提升研究生的前沿方法运用能力,帮助研究生提高论文写作质量。


本期workshop

第二组报告人:吴俊珺(博士三年级)

导师:高逸尘

报告题目:《社会网络、技能提升与就业地选择》,经济研究,2023年第5期。


图片3.png


报告摘要:

在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拥有不同生产能力的异质性劳动者在城市间的分布并不均衡。探究劳动力技能提升和就业地选择的内在驱动力,是“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新时期”促进劳动要素空间优化再配置的关键。本文以双重社会网络分类及属性解析为基础,构建社会网络影响就业与生产决策的两阶段模型,从理论上探究正式网络的技能提升效应与非正式网络的就业地选择效应。经验研究中,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微观数据为样本,通过社会网络指数的维度刻画与识别,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正式网络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非正式网络能够影响个体就业地点的选择,降低异地就业的倾向,利用工具变量方法克服内生性问题以及稳健性检验都保证了研究结论的一致性;(2)正式网络激发了劳动者业余时间的学习交流和信息获取,非正式网络则提供了就业扶持和生活幸福感,二者分别作用于技能提升和就业地选择;(3)与小规模城市相比,大城市的规模经济优势更有利于正式网络下的知识溢出,使得劳动者技能水平整体改善,而大城市的排他性也造成了低技能劳动力退出的就业地选择效应。


报告人:张敏(博士三年级)

导师:李鲲鹏,王超

报告题目:《非认知能力与劳动者创业选择》


图片4.png


报告摘要:

非认知能力作为新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社会行为、劳动市场表现和经济活动等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引起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现有研究大多是基于非认知能力与收入关系的影响展开,对于非认知能力对创业行为影响的关注还较少。为了贯彻党中央“创业带动就业”方针,本文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就非认知能力对于劳动者的创业选择的影响展开探究,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的数据,以“大五人格”合成的非认知能力指标作为主要的解释变量,使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PSM)对劳动者的创业选择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非认知能力对于创业选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认为,要提升国民非认知能力要通过政府和家庭的共同努力,转变教育理念,重视非认知能力短板的培养。